中文名稱
|
鄰苯三酚
|
中文同義詞
|
焦性沒食子酸 焦倍酸 焦倍酚 鄰苯三酚 1,2,3-三羥基苯 1,2,3-苯三酚
|
英文名稱
|
PYROGALLOL
|
英文同義詞
|
C.I. 76515 C.I. OXIDATION BASE 32 PYROGALLOL [NF X] 1,2,3-BENZENETRIOL 1,2,3-TRIHYDROXYBENZENE PYROGALLIC ACID~1,2,3-TRIHYDROXYBENZENE PYROGALLOL SOLUTION 1,2,3-TRIHYDROXYBENENE PYROGALLIC ACID
|
CAS號
|
87-66-1
|
EINECS號
|
201-762-9
|
分子式
|
C6H6O3
|
分子量
|
126.11
|
結構式
|
|
物化性質
密度
|
1.453
|
熔點
|
131-135℃
|
沸點
|
309℃
|
溶解性
|
400 g/L (25℃)
|
化學性質
|
1.加熱能升華。露光或在空氣中會變成褐色,當溶液呈堿性時,很快吸收氧而變色。
2.劇毒。對皮膚、黏膜的刺激性極強,曾有經皮膚吸收中毒死亡的病例。吞服時能損傷消化器官、肝、腎,造成溶血、昏睡、虛脫甚至死亡。大鼠經口LD50:789mg/kg。狗經LD50:25mg/kg。沾
染皮膚后,應立即脫掉沾染毒物的衣服、鞋、襪等,用大量水沖洗。吞咽后立即送醫(yī)院診治。操作人員應穿戴防護用具。
3. 存在于煙氣中。
|
產品用途
產品用途
|
1.用于制備金屬膠狀溶液,皮革著色,毛皮、毛發(fā)等的染色,蝕刻等;并可用作電影膠片的顯影劑、紅外線照相熱敏劑、苯乙烯及聚苯乙烯阻聚聚劑、醫(yī)藥及染料的中間體以及分析用試劑等。焦性沒食子酸在氣體分析中用作氧的吸收劑,在化妝品方面用于撲粉、護發(fā)劑、染發(fā)劑等。
|
生產儲運
生產方法
|
1.將沒食子酸和水加入高壓釜中,于200-210℃脫羧0.5h,經脫色、過濾、蒸發(fā)制得成品,或用真空升華進行精制。
2.以沒食子酸為原料,采用一種有機堿性化合物為催化劑,常壓下控制溫度180 ~ 190℃, 進行脫羥反應:
當反應物中不再放出二氧化碳氣體,表示反應已達終點。所得焦性沒食子酸粗品依次采用減壓干燥和真空升華進行提純。
3. 以環(huán)已稀為原料,環(huán)烷酸釩等為催化劑,于70~150℃下進行氧化反應制得2,3-環(huán)氧環(huán)己醇,然后于109℃下,以甲醇為溶劑,與過量水行水合反應,所得1,2,3-環(huán)己三醇,在Pd-c催化作用下于液相或氣相惰氣保護下脫氫,制得質量較好的焦性沒食子酸。
過程反應式如下:
焦性沒食子酸的制備方法中,除使用基礎化學品(環(huán)己酮、環(huán)己三醇、間苯二酚等)為原料的化學合成法外,大都以沒食子單寧或其初級產品為原料,其制備方法又可分為兩步法和一步法兩種。沒食子酸一步法直接使用含沒食子單寧的天然物,在同一反應介質和容器中,同時進行水解和脫羧反應,制得焦性沒食子酸。因而一步法較兩步法的制備步驟大大縮短,操作簡單,生產周期較短。工藝步驟如下:將塔拉粉(主成分為沒食子單寧,干基含量50%~60%)置于耐壓應器中,加入適量的水攪勻,再將氧化鈣溶于水而成的氫氧化鈣乳液加入反應器中,充分攪勻,加蓋密封,置于可控溫的恒溫烘中緩緩升溫,當溫度升至160~220℃時,保溫1~4h。反應完畢后降至室溫,開蓋傾出反應液,緩慢加入濃鹽酸(或濃硫酸)調至酸性,同時攪拌排除二氧化碳。過濾去渣,濾液適當濃縮后用乙酸乙酯萃取,酯層減壓蒸干。殘留物用二甲苯熱提取,經冷卻、結晶、過濾,得淺米黃色焦性沒食子酸晶體。如將此產品用二甲苯作兩次處理,并用活性炭脫色,則可得到近白色的焦性沒食子酸針狀晶體。優(yōu)化的反應條件:塔拉粉與水的配比1∶3,氧化鈣用量是塔拉粉量的15%~25%,反應溫度200℃,反應時間3h。
4. 由棓酸經加熱失去二氧化碳而制得。
|
儲運條件
|
分析純試劑用棕色玻璃瓶裝,每瓶重100g。化學純試劑及工業(yè)品用木箱內襯塑料及醋酸纖維袋包裝,每箱重25kg。注意避光、密封、防潮。按有毒物品規(guī)定貯運。
|
安全信息
RTECS號
|
UX2800000
|
危險品標志
|
F Highly flammable 極易燃物品
Xn Harmful 有害物品
|
風險術語
|
R40少數(shù)報道有致癌后果。
R68可能有不可逆后果的危險。
R20/21/22吸入、皮膚接觸及吞食有害。
R52/53對水生生物有害,可能對水體環(huán)境產生長期不良影響。
|
安全術語
|
S61避免釋放至環(huán)境中。參考特別說明/安全數(shù)據(jù)說明書。
S36/37穿戴適當?shù)姆雷o服和手套。
|
危險品運輸編號
|
UN 2811 6.1/PG 3
|
|